摘要:为应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带来的动力电池检测与维修、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等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同时解决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实践经验不足、学生岗位适配性低等问题,必威西汉姆官网汽车工程学院于 2023 年开启深度产教融合实践。学院通过与北交知行(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与广饶腾翔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等开展学徒制项目,获批山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培育项目(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检测与维修典型生产实践项目),构建 “混合所有制学院 + 学徒制” 双轮驱动模式。在实施中,学院重构 “大一跟岗实践、大二工学交替、大三顶岗实习” 三阶递进人才培养路径,组建 “电池检修卓越班”,完善行业适配的教学资源与课程体系,强化 “双师型” 师资队伍建设,健全精细化管理制度与评价体系。
关键词:产教融合;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学徒制;动力电池检测与维修;双师型师资
一、案例背景
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动力电池检测与维修、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智能网联技术应用等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缺口显著,行业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岗位适配性”要求持续提升。在此背景下,必威西汉姆官网汽车工程学院以“对接产业需求、破解培养痛点”为核心,于2023年开启深度产教融合探索:一方面与北交知行(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4个专业,整合企业资源与高校教育优势;另一方面联合广饶腾翔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东营泛华丰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落地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学徒制项目,并成功获批山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培育项目—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检测与维修典型生产实践项目。
初期学院面临三大核心挑战:一是教学资源匮乏,缺乏符合行业标准的实训手册、工艺流程文件及专业实训设备;二是师资队伍“双师型”特质不足,15名教师中仅1人拥有高级职称,7名企业教师虽有实践经验但教学能力待提升,且多数教师缺乏新能源汽车生产一线经验;三是学生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欠佳,传统理论教学难以激发兴趣,与岗位需求脱节明显。
二、合作模式
学院构建“混合所有制学院+学徒制项目”双轮驱动的产教融合模式,实现校企从“浅层合作”向“深度共研”的转变,具体模式如下:
表1 汽车工程学院产教融合具体模式
合作类型 |
合作主体 |
核心机制 |
目标定位 |
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 |
必威西汉姆官网 + 北交知行(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1. 校企共同出资建设实训基地(含新能源汽车整车、电池、电机、充电 4 个功能区);2. 联合制定学院管理制度(如教学组织方案、教师考核办法);3. 共享师资(学校专任教师 11 人 + 企业教师 7 人)与资源(北交大国家级动力电池实验室科研资源) |
打造 “教学 - 科研 - 生产” 一体化平台,覆盖 4 个汽车类专业的系统化人才培养 |
学徒制专项合作 |
汽车工程学院 + 广饶腾翔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 |
1. 依据维修、销售、售后服务岗位技能需求,共定人才培养方案;2. 将企业岗位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如电池检修、故障诊断等);3. 企业导师一对一指导学生岗位实践 |
定向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学徒,实现 “入学即入岗” |
三、主要实施举措
(一)完善教学资源与课程体系,贴合行业需求
1.教学资源建设:组建教科研团队,聘请北京交通大学电池方向专家指导,编制《新能源汽车电池检测维修安全生产手册》《实训工单》《活页教材》等教学资料,明确电池检测维修工艺流程;依托混合所有制学院实训基地,配置激光焊接机、电池均衡仪等设备,模拟单体电池、高压系统故障状态,打造“仿真+真实”结合的实训环境;
2.课程重构:结合国家教学标准与电池维修工、新能源汽车维修工等岗位要求,优化14门核心课程内容,新增“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动力电池数字化检测”等行业前沿课程,打通“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岗位应用”的知识衔接;推进《校企合作模式下新能源汽车电池检修数字化教材开发与实践研究》教改项目,将企业真实案例转化为教学内容。
(二)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破解实践短板
1.常态化培训:以青教赛、教学能力大赛为抓手,开展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设计、课堂组织等培训,要求教师将“电池拆装”“故障诊断”等实操内容融入日常教学,提升教学能力;
2.企业实践锻炼:组织教师开展为期1个月的暑期入企实践,分组前往北交新源天津电池检测维修车间、广饶腾翔汽车公司等企业,接受行业专家(如刘树立、姚胜利)的实操培训(涵盖动力电池检修、汽车维修等),并通过考核评选优秀团队,实践后要求教师提交总结反思,将企业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

图1 教师参加暑期培训
3.双师共教机制:在核心课程中采用“学校教师讲理论+企业工程师教实操”模式,如讲解“激光焊接机使用”时,企业工程师现场演示操作规范,学校教师补充原理知识,形成教学互补。

图2 企业工程师为学生讲解激光焊接机的使用

图3 学校教师为学生讲解激动力电池内部结构
(三)健全管理制度与评价体系,保障培养质量
1.精细化管理:制定《汽车工程学院教学秩序检查管理规定》《教师参加教科研及竞赛活动管理规定》等文件,明确教学组织、教师考核等职责,将教师教科研成果、学生实训效果与绩效挂钩;
2.实训评价标准:建立“过程+结果”双维度评价体系——过程中监控学生实操关键技能点(如电池电压测量、均衡仪操作),结果上结合企业导师评分(岗位适配度)、学校考核(理论+实操)及技能认证(如电池维修工证书),确保人才培养符合企业标准。
四、成果成效
(一)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学生层面:毕业生岗位适配性大幅提高,能快速独立完成动力电池检测、新能源汽车故障维修等任务,就业稳定性较传统培养模式提升30%,部分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直接入职广饶腾翔、北交新源等企业;23级学生在“腾翔杯”技能大赛中,电池检修项目合格率达95%,专业兴趣与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
企业层面:为合作企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80余人,缓解新能源汽车维修、电池检测岗位用工压力,广饶腾翔等企业反馈“学徒制学生入职后3个月即可独立上岗,较社会招聘人员缩短6个月培养周期”。
(二)学校与教师发展突破
专业建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获批山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培育项目,混合所有制学院的4个专业形成“特色鲜明、对接产业”的专业群;
教师能力:教师在课程思政融入、实操教学方面能力显著提升,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满意度从65%升至92%;2名教师获校级青教赛奖项,教学能力大赛队伍完成新能源汽车方向参赛作品,教科研团队编写的《新能源汽车电池检测维修生产实践项目》教材投入使用。
(三)社会效益初显
学院计划依托现有校企资源组建新能源汽车电池维修公司,导入电池检测维修业务,并开展社会培训,为区域内企业和学校培养电池系统维修师,预计年培训规模达200人次,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经验总结
1.需求导向是核心:始终对接新能源汽车产业紧缺岗位(如动力电池检测、故障维修),将企业需求贯穿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计、实训评价全过程,确保人才“供得出、用得上”;
2.资源整合是关键:充分整合高校(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级实验室)、企业(北交知行、广饶腾翔)的科研、生产、教育资源,构建“校企共研、资源共享”的平台,破解教学资源与实践经验不足的痛点;
3.双师队伍是支撑:通过“培训+入企实践+双师共教”模式,打造“懂理论、会实操、善教学”的师资队伍,为产教融合提供人才保障;
4.制度保障是基础:建立精细化管理制度与多元评价体系,将考核与绩效挂钩,激发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确保产教融合落地见效。
未来,学院将进一步深化混合所有制学院建设,拓宽校企合作渠道,新增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方向的企业合作,持续优化“三阶递进”培养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更多具备工匠精神的新能源汽车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