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数字经济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智改数转”已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选题”,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系统重构高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兼具职业准则、数智技术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势在必行。通过打造“数智赋能 四维融通 三阶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创新产教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助推财会专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当地行业发展和经济建设。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 教学改革 高质量发展
一、实施背景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2023年12月山东印发《关于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完善多维度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我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4月九部委发布《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 年》,紧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需要,扎实开展数字人才育、引、留、用等专项行动,增加数字人才有效供给,形成数字人才集聚效应。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对财务会计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会计人员职能逐渐向信息化、数据化方向转变,企业需要具备数据处理、分析与应用等能力的数智财经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着眼我国发展实际与未来发展趋势,切实有效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数智财经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很有必要的。
二、主要做法
(一)打造“数智赋能 四维融通 三阶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数智赋能 四维融通 三阶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前沿数智技术在财会教学中的深度融合路径,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适配性;优化四维融通机制,提升育人协同效应;细化三阶递进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精准化;创新教学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真正实现数智财经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数智财经人才。
图1“数智赋能 四维融通 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二)数智赋能,构建智慧教学新生态
1.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大数据管理系统与平台,依托会计技能大赛、智能财税技能大赛等搭建网中网财务会计教学资源云平台、企业案例综合教学平台、新道管理会计教学资源云平台;建设一批数字化精品在线课程,体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性,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泛在的学习;利用智慧职教,优慕课,学习通,钉钉等平台创建在线题库与考试,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虚拟化、互动化,进一步完善“学练评考”一体信息化教学新生态;通过开发新型融媒体式、校企合作教材、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赛证融合教材等多种形式教材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多样性;通过创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智慧税务中心、新商科智慧学习工厂等数字化实习实训中心,营造时时处处可学的教育生态环境。
2.重构三层延展式课程体系。构建多元化、双向贯通的三层延展式的数字化课程体系(图2)。基础层:在基础阶段,着重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并在此阶段融入数字化基 础课程,如 Python 程序设计基础;核心层:在核心阶段,侧重于专业知识与数字化的融合,结合数字化时代下企业会计岗位的用人规格,设置专业技能课,如大数据管理会计实务,大数据财务管理应用, 智能化税务申报等 ;复合层:数字经济时代下数字财务的需求使职业教育需在原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跨界能力,开设财务机器人的应用与开发,Python 数据分析与展示等课程。为培养复合型共享财务人才提供保障。

图 2 数字化课程体系
3.锻造数字化师资队伍。制定教师数字化能力提升计划和培训方案。针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专任教师每年开展 3-4 次大数据与财务、RPA 财务数据分析等项目的专项培训,专任教师参加校内校外各类数字财务软件平台应用培训如业财税融合大数据应用平台、新道财务数字化训赛平台V2.0、智能财税技能测评平台等,提升教师专业软件应用水平;每年开展 1-2 次在线课程、办公软件、各类教学云平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计算机辅助教育等基础软件的培训,锻造专任教师跨界融合能力。
(三)四维融通,创新产教协同育人机制
1.岗课对接,重构课程体系。联合用友、金蝶等头部企业,基于智能财务岗位能力图谱开发《智慧化税费申报与管理》等课程,将企业真实业务案例嵌入80%以上核心课程,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精准匹配。
2.课赛互促,强化实践能力。对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标准,设计分阶实训项目,实施“以赛代考”机制,通过模拟企业财务决策、大数据分析等实战场景,提升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成果获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
3.课证融通,提升职业竞争力。深度融合初级会计职称等证书考核标准,优化课程模块,开设“会计技能竞赛班”,实现证书考核通过率100%,推动职业能力与行业标准“零距离”衔接。
4.校企共育,贯通培养路径。与山东中启创优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开发“校内模拟+企业实战”双场景项目,企业导师驻校实施“双导师制”,形成“需求对接-能力进阶-就业贯通”培养生态,学生职业证书获取率、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实现从“学用脱节”到“产教共生”的突破。

图3四维融通协同育人机制
(四)三阶递进,设计能力进阶新路径
1.守准则,筑牢职业规范根基。以《税法》《会计准则》等核心课程为理论支撑,嵌入虚拟违规案例纠错实训系统,构建 “课程学习—案例诊断—合规推演” 闭环培养模式。通过模拟企业税务申报错误排查、财务报表合规性审查等实战场景,强化学生对财经法规的精准应用能力,推动初级会计职称考试通过率较往年提升50%,从源头夯实职业合规意识与准则执行能力,为财务职业生涯筑牢法治与道德双防线。
2.精技术,赋能智能财务技能。对接数字化财务转型趋势,开设财务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设计、业财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等实战项目,依托企业级财务数据平台开展沉浸式训练。学生需独立完成从财务数据清洗、智能模型搭建到企业财报多维分析的全流程操作,熟练掌握 Python 数据处理、Power BI 可视化及财务机器人部署等核心技术,在真实业务场景中提升智能工具应用熟练度与业财数据洞察精度,实现从 “核算财务” 到 “分析财务” 的技能升级。
3.强管理,培养战略财务思维。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业财融合决策沙盘等综合实训为载体,引入制造企业成本管控、零售行业供应链财务优化等真实企业案例,通过 “业务场景还原 — 财务模型构建 — 战略方案推演” 三段式训练,引导学生突破单一财务视角。在实训中,学生需协同业务部门制定预算方案、评估投资风险并输出业财融合决策报告,重点强化预算管理、成本控制及跨部门协同能力,逐步形成 “业财联动、战略支撑” 的管理思维,为向财务主管、财务分析师等管理岗进阶奠定核心能力基础。
三、成果成效
(一)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竞争力持续增强
职业资格与竞赛成果突出:学生考取会计初级职称人数逐年递增,2019级至2022级毕业前通过人数分别为56人、65人、72人、79人,在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连续六年获三等奖5项,二等奖1项,其中全省排名从2019年的第33名跃升至2021年的第9名。近五年累计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百余项。
就业与升学成效显著: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六年超97%,专升本累计人数达100余人,企业满意度达96%,用人单位评价“岗位适应周期缩短50%”,学生数智素养与实战能力获广泛认可。
(二)专业建设成果丰硕,教学资源全面升级
《基础会计与实务》《初级会计实务》入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并完成验收,《智慧化税费申报与管理》等2门课程获批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税法》《财经法规》等7门课程入选校级百门课程质量提升工程,《会计职业岗位手册》等活页式教材获校级结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获批校级特色专业。

图4 实时共享、泛在交互式数字化教学资源
(三)教师能力全面提升,教学科研协同发展
双师型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5%,教师参加校级教学能力大赛获得二等奖3项,参加山东省全民数字素养提升教学数字化技术应用赛项获三等奖1项;培养院级教学名师1名、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4名。
科研成果转化:教师完成了省级课题研究20余项,目前出版的主编参编教材10部,发表论文80篇,编写了大量的讲义和习题集。实现了教师教学能力与实践技能的双提升。

图5教师获奖证书
(四)教学改革深度落地,产教融合成效凸显
校企协同机制创新:与山东中企创优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开发“校内模拟+企业实战”双场景项目,企业导师驻校实施“双导师制”,企业满意度96%。
实践教学体系优化:通过“岗课赛证”四维融通,80%核心课程嵌入企业真实案例,设计分阶实训项目,学生独立完成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方案设计等实战任务,实现从“学用脱节”到“产教共生”的突破。
(五)社会认可广泛,示范辐射效应显著
财经专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方案为财经商贸类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我们已经在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中推广实施,并且取得显著的成果。兄弟院校将该教学改革模式推广至本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惠及校内外2万余名学生。推广以来,毕业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及素养得到企业的认可。
四、改进思路
(一)拓展四维融通深度与广度
1.岗课对接。持续紧扣数字经济时代财会岗位能力升级需求,以"业财税智能融合"为主线重构课程体系。例如:基于企业总账会计、税务专员等核心岗位,将电子发票处理、金税系统操作等实务嵌入《智能税务实务》课程,依托用友U8、金蝶云星空搭建仿真实训平台;联合会计师事务所开发《审计大数据分析》项目化课程,融入Python财务可视化、审计机器人操作等技能;实现岗位标准与教学内容的动态耦合。
2.课赛互促。丰富竞赛类型和参与形式,不仅局限于传统的技能竞赛,还引入创新创业类竞赛、企业真实项目竞赛等。将竞赛内容与行业前沿技术、实际业务需求与课程紧密结合,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基于大数据财务分析的企业经营决策竞赛。同时,利用竞赛成果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将竞赛中暴露的学生能力短板转化为教学改进方向,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性循环。
3.课证融通。密切关注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更新与变化,及时将新的证书标准和要求融入课程体系。探索与国际通用财务证书的对接,开发具有国际视野的课证融通课程模块。此外,加强对学生考证过程的指导与服务,建立考证培训长效机制,除了理论知识辅导,还增加实操模拟训练,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和证书含金量。
4.校企共育。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与更多新兴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针对新兴业务场景开发定制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例如,围绕数字经济下的跨境电商财务、绿色金融财务等领域,与企业共同开设特色课程、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同时,推动校企联合开展科研项目,鼓励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研发团队,解决企业数智化转型过程中的实际财务问题,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优化三阶递进培养体系
在现有的三阶递进模式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针对基础能力培养阶段,加强数学、统计学等基础课程与财会专业课程的融合,提升学生的数据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在数智技能提升阶段,增加跨学科课程模块,如商业数据分析、信息系统管理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对于综合能力应用阶段,建立动态的顶岗实习跟踪与反馈机制,根据企业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培养重点,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企业岗位需求。
(三)创新教学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评价体系,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进行多维度、全过程的监测与评估。除了传统的成绩、证书等评价指标,增加数智技能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评价维度,通过学生作品、项目成果、企业评价等多元化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建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定期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