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锚定、AI赋能、德技并修——《石油化工技术专业》建设案例
作者:能源与建筑学院 时间:2025-10-11 点击数:
一、产教融合促发展
石油化工技术专业归属生物与化工类别,自 2002 年开设高职石油化工技术专业以来,已形成成熟的办学体系。目前在校生 896 人,拥有校内专任教师 18 人、企业高级技术人员 8 人,其中高级职称 15 人、中级职称 7 人、初级职称 4 人,双师型教师占比达 78%,师资结构合理且实践能力突出。东营市高端化工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规模以上石化企业达 291 家,高端化工产值突破 10000 亿,营收 6764.5 亿,占全省 25.2%,正着力打造 4-5 家千亿级化工园区。各重点化工产业园分工明确,如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化工产业园重点发展高端石油化工与新材料,垦利胜坨化工产业园聚焦聚酰亚胺树脂等功能性材料。山东省将高端化工列为“6997”现代化工业体系 9 大优势产业之首,全省高端化工营收达 2.86 万亿,为专业发展提供坚实产业支撑。山东省对化工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超 4.5 万人,东营市超 6200 人,主要集中在现场操作、中控操作、工艺优化等岗位,且倾向于能满足石化产业高端化、智能化转型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然而,全省 18 所高职相关专业年培养约 1.8 万人,东营 3 所高职院校未来三年毕业生合计仅 4742 人,人才供给远不能满足需求,专业发展空间广阔。同时,企业在员工培训(如生产工艺原理、岗位技能证鉴定)和技术服务(如生产工艺优化、新产品开发)方面需求旺盛。

图1 东营市石化产业园和领军企业图谱
二、德技并修育工匠
以国家和地方政策、职业技能证书标准、国家教学标准及专业调研报告为依据,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技能文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具备一定科学文化水平,拥有良好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数字素养、职业道德与创新意识,秉持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具备较强就业创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典型化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工艺运行与控制等知识技能,面向高端化工产业中石化领域工艺操作、分析检验等岗位群,能从事化工生产操作、设备操作与维护、产品质量检验等工作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三、岗位能力具象化
化工工艺操作:能完成化工生产单元开车前设备、电气、仪表、物料的准备与检查;按规程完成开车、停车操作;会使用维护典型化工设备,调节优化工艺参数;能判断并处理装置事故及隐患;正确使用贮存物料,认识化学物料性质;分析反应影响因素并控制反应过程;识读工艺图和设备图;使用维护典型仪表及自动控制系统,还能依据规程安全高效完成石油及通用化工产品生产任务。设备安装与维护:掌握化工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保养技能。化学原料及制品化验:样品交接时能了解产品质量问题、解答疑难;检验准备阶段能读懂检验方法与装置示意图,准备实验用水、溶液及仪器设备并检验水质量;依据要求正确采样;检验测定时能分离富集、分解试样,用化学与仪器分析法测定样品指标;测后能进行数据处理、校核记录、填写报告并分析检验误差原因。污水处理:能完成污水处理单元开车前准备与检查,按规程操作开车停车;使用维护水处理设备,调节优化工艺参数;判断并处理水泵等设备故障;按手册对仪器仪表进行日常维护保养。仪表维修:按要求对仪表进行日常使用、维护保养、调校维修;能投运 DCS 等控制系统并设定参数,确保其正常运行。

图2 石化产业核心岗位能力需求
四、三维驱动育工匠
思政引领,校企联动:以“宣言精神铸魂、工匠精神追梦”打造化工育人品牌,创建省级党建成果。发挥“双带头人” 引领作用,通过校企党支部联建增强育人功能,构建全环境育人新格局。组建由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企业专家等组成的思政育人队伍,融合学校、企业、行业、家庭、社会、网络等多方资源,打造第一、二、三课堂,开展“宣言”故事会、企业实习实践等活动,实施课程思政示范工程。多元共建,深度协同:打造“多元深度协同、共建共治共享” 产教融合平台,依托联合体构建“三位一体”高端化工技术协同创新平台,立项教育部供需对接育人项目 4 项。通过理事会(政行校企)统筹,设立秘书处与各专委会,开展现代产业学院、现场工程师学院建设,推进订单班培养、产学研训等工作,实现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机制创新,要素改革:创新“双师双景、育训结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分学期进阶培养通识、基础、专项、综合、创新能力,结合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由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以课程建设为核心,衔接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开设微专业,培养新质生产力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图3 “双师双景、育训结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五、育训结合促技能
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行企校共同开发课程,构建“产业需求-岗位能力-课程体系”精准映射模型,对接区域产业人才需求,发挥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作用,构建“两平台 + 五模块”课程体系。“两平台”即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包含思修、高数、人工智能等)与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包含无机化学、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等);“五模块”包括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如化工生产技术、仪器分析等)、专业职业能力模块(如化工总控工模块、特种作业操作模块等)、专业综合实践模块(如安全技能模块、岗位实习模块等)、职业素养教育模块(贯穿创新创业、化工安全等教育)、专业创新培养模块(涉及技能大赛、专利证书等),培养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技能人才。优质新形态教材开发:行企校组建专业群教材建设委员会与选用工作组,按“岗位需求-选择载体-设计内容-建设资源-整合出版-推广优化”六步开发教材。围绕高端精细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领域真实生产过程,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数字教材,同时构建“凡编必审、凡选必审”的教材管理长效机制,保障教材质量。

图4 对接产业链岗位群构建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图
六、校企协同筑师魂
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对标《新时代高校教师行为十项准则》实施师德铸魂工程,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开展宣传教育、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采用“外引内育”模式,按“教学型、技能型、科研型”分类培养教师,外引大师名师、大国工匠、行业领军人才等,内育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破除“五唯”评价,设定差异化、标志性评价指标,通过“课堂驱动、项目带动、培训推动”路径,提升教师教学、技术技能与科研服务能力,打造师德师风优良、技术技能精湛、数字素养高的高水平双师队伍。

图5 高水平双师队伍建设模式图
七、数字赋能 + 优质课程双驱动
数字化教学新生态构建:联合企业完善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对专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从个性化教学设计、知识能力图谱构建、虚拟学习社区搭建、智能辅助工具建设、沉浸式实验教学、智慧评价决策六个维度,将 AI 赋能教与学全过程,构建“人工智能 + 大数据”教学过程数字化评价新模式,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优质课程建设:专业课程建设成果丰硕,多门课程获省级认定。其中,《化工设备使用与维护》《化工安全与环保技术》《化工单元操作 A》《化学分析技术》《石油加工生产技术》等课程被认定为省级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或省级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化工安全与环保技术》还被列为省级培育课程并推荐至教育部,为教学提供优质资源支持。

图6 AI赋能教学全过程
八、筑基赋能育人才
实训基地建设:政府统筹,联合领军企业采用“政府补贴 + 企业投入 + 学校自筹”机制,围绕专业建设建有 22 个实训室,面积达 12000 平米。目前正与广开安元公司推进广饶化工安全实训基地二期建设,可满足学生日常实训教学和周边化工企业员工培训需求。社会服务与教科研成果:在社会服务方面,完成多项专利转化与横向课题,开展大量社会培训,如广饶经济开发区工贸企业车间主任班组长培训班、HAZOP 主席培训班等,助力企业发展。教科研成果显著,“品牌专业群‘双元驱动,三段进阶’高端化工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获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现代化工技术专业群教学团队被评为 “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教师申请多项专利,承担多项省级纵向课题。人才培养质量与校企合作:学生在职业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中多次获奖,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认可。校企合作不断深化,参与广饶县产教联合体建设,成立现代化工高水平专业群现场工程师培养基地,与齐成控股集团共建 “齐成产业学院”,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搭建良好桥梁。






图7 实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