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技术专业基于全国大数据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产教融合教学案例

作者:信息工程学院 时间:2025-10-09 点击数:

一、案例背景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落实相关政策要求,2023 10 月,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中国电子劳动学会校企合作委员会指导下,浪潮卓数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山东大学、必威西汉姆官网牵头成立全国大数据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牵头单位之一,必威西汉姆官网信息工程学院大数据专业依托该共同体,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在实体化运行、协同育人、供需平台建设、技术服务及服务发展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二、实体化运行:构建产教融合坚实根基

(一)组织机构设置

学院大数据专业在共同体框架下,积极参与并推动组织机构建设。共同体成立理事会,学院作为重要成员单位参与其中,共同制定理事会议事制度。同时,学院积极推动各个专业委员会的组建与运行,学院大数据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委员会和技术研发委员会中承担重要职责,为共同体的组织架构完善提供专业支撑。

(二)管理运行机制

在管理运行机制方面,学院严格落实共同体年会制度和轮值理事长会议制度,积极参与民主决策过程。针对大数据专业的产教融合工作,学院建立了专项工作小组,明确工作流程和任务分工,确保与企业、其他院校的合作项目有序推进。

(三)各方资金、场地、设备投入

资金投入:学院联合共同体中的 30 余家企业和 40 余所院校,累计投入超 8000 万元用于大数据专业相关的产业学院建设、实训基地搭建及教学资源开发。其中,学院自身投入部分资金用于教师培训、教学设备更新,企业则主要投入资金用于实训项目开发、技术研发支持等。

场地投入:学院提供校内场地用于大数据实训基地建设,占地超 7000 平方米,涵盖数据采集与标注、数据创新应用、数据应用等多个功能区域。同时,合作企业开放其生产车间、研发中心等场地,作为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锻炼的场所。

设备投入:校企双方共同投入资金购置大数据技术实训设备、工业互联网数据采集实训设备等,总价值超数千万元。这些设备涵盖了大数据存储、处理、分析、可视化等全流程所需的硬件和软件,为大数据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制度保障

学院结合共同体的相关要求,制定了一系列产教融合专项制度,包括《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双师型” 教师培养与管理办法》《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产教融合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等。这些制度明确了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规范了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学生实习实训、项目经费使用等方面的流程,为产教融合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支撑。

(五)各方角色、举措与作用

主体

角色

举措

实质性作用

地方政府

政策引导者、资源协调者

出台支持产教融合的地方政策,提供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协调区域内的场地、企业资源,为共同体运行创造良好环境

为产教融合工作提供政策保障和资源支持,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整合,推动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园区

产业承载者、平台搭建者

提供产业发展空间,吸引大数据相关企业入驻;搭建园区内企业与学院的合作桥梁,组织企业参与产教融合项目

为校企合作提供物理空间和产业氛围,促进企业与学院的近距离对接,实现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快速响应

必威西汉姆官网

人才培养主体、合作组织者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实训基地,培养 “双师型” 教师;组织校企合作项目,协调各方资源,推动共同体各项工作落地

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校企合作的纽带,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企业

需求提供者、实践指导者

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提供实习岗位和实践指导;投入资金、设备和技术,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和技术研发

将产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场景和专业指导,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

 

 

三、协同育人:打造高素质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

(一)合作办学

学院大数据专业与共同体中的 30 余家企业携手,开展联合办学。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岗位需求和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

(二)合作育人

多样化培养模式:采用现场工程师、校企联合委托培养、学徒制、订单式培养等多种方式培养人才,累计培养 8000 余人次。其中,大数据专业通过订单式培养,为多家企业定向输送专业人才,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机制,共建 “双师型” 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学院先后选派10余名大数据专业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实践,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同时,邀请5名企业工程师到院校兼职授课,将企业最新技术和项目经验带入课堂。此外,学院还组织教师参加大数据技术科普行培训、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专业技能培训等研讨培训,累计参训人员达 5000 余人次,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员工培训:面向共同体企业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累计开展专业化人才培训 5000 多人次。大数据专业教师根据企业需求,定制培训课程,内容涵盖大数据基础知识、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分析工具应用等方面,提升了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实现了就业质量和企业用人满意度 “双提升”。

(三)合作就业

学院依托共同体平台,积极推动合作就业。共同体内 100 余家单位获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学院大数据专业积极对接这些项目,为学生争取就业岗位 500 余个。同时,学院定期组织企业进校园招聘会、就业指导讲座等活动,邀请共同体企业参与,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信息和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也为企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

四、供需平台建设:实现人才供需精准对接

(一)人才供需信息平台搭建创新做法

学院联合共同体成员单位,打造了多样化的产教信息平台,整合人才供需信息资源。该平台具有信息采集、分析、匹配、发布等功能,不仅涵盖企业用工需求和学校育人数据,还能根据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人才供需的智能匹配。平台创新采用 “线上 + 线下” 结合的模式,线上平台方便企业和学校随时发布、查询信息,线下定期组织供需对接会,促进企业与学校的面对面交流。

(二)企业用工需求和学校育人数据采集

企业用工需求采集:学院成立工作专班,通过政策研究、广泛发放调查问卷、深入走访调研及大数据分析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工作专班定期走访共同体中的大数据相关企业,收集企业的岗位需求、技能要求、招聘人数、薪资待遇等信息,并及时录入人才供需信息平台。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企业用工需求进行动态监测和趋势分析,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学校育人数据采集:学院建立了完善的育人数据采集体系,收集大数据专业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成绩、实践经历、技能证书、就业意向等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就业需求,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就业指导计划,同时也为人才供需匹配提供数据支撑。

(三)推动供需精准对接

依托人才供需信息平台,学院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学生就业意向,进行精准匹配。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将企业的岗位要求与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经历等进行比对,为企业推荐合适的学生,为学生推荐心仪的岗位。同时,学院还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契合。根据企业对大数据分析与挖掘人才的需求增长,学院在大数据专业课程中增加了相关课程的比重,提升学生的相关技能。

(四)提供实习就业综合服务

学院通过人才供需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综合服务。平台不仅发布实习就业岗位信息,还提供简历制作指导、面试技巧培训、职业规划咨询等服务。此外,学院还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实习跟踪管理机制,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保障学生实习质量。同时,学院还为企业提供员工招聘、人才测评等服务,帮助企业选拔合适的人才。

五、技术服务:助力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一)共建研发平台与团队

学院大数据专业与共同体成员单位合作,共建了多个技术创新平台。同时,组建了由学院教师、企业工程师、科研院所专家组成的联合研发团队,针对企业技术难题开展协同攻关。研发团队定期召开技术研讨会,交流技术进展和问题解决方案,形成了高效的研发协作机制。

(二)取得的市场价值

通过解决企业关键技术问题,帮助企业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六、服务发展:推动区域经济与产业协同发展

(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学院大数据专业依托共同体平台,深入调研区域内企业大数据应用需求,为区域内中小企业提供大数据技术咨询、人才培训等服务。为东营市当地的多家中小企业开展大数据基础知识培训,帮助企业员工了解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场景和价值,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同时,学院还与地方政府合作,参与区域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为区域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服务园区产业发展

学院与当地大数据产业园区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为园区内企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服务。学院根据园区产业发展需求,调整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为园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同时,组织研发团队为园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动园区产业技术升级。此外,学院还与园区共同举办大数据产业论坛、技术交流会等活动,促进园区内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

(三)服务企业升级发展

通过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推进科技创新项目,助力 800 余家企业实现技术改造与产业升级。学院大数据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了解企业技术痛点,与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项目,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同时,通过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为企业升级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七、案例成效与启示

(一)成效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通过产教融合模式,大数据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大幅提升,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 95% 以上,企业用人满意度达 90% 以上。

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双师型” 教师比例大幅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显著增强,多名教师在国家级、省级教学竞赛和技术研发项目中获奖。

服务企业与产业发展能力增强:为企业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问题,推动了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获得了企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区域内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持,推动了区域经济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二)启示

政府引导是关键: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协调为产教融合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应进一步加强政府在产教融合中的引导作用。

校企合作是核心:只有深化校企合作,才能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应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拓展合作领域。

制度保障是基础:完善的制度体系是产教融合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应建立健全产教融合相关制度,规范各方行为,保障各方权益。

精准对接是重点:只有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和学校育人目标,才能实现人才供需精准匹配,提高产教融合的实效性,应加强需求调研和数据分析,提升对接精准度。

 

版权所有 © 必威西汉姆官网--教务处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迎宾路361号  电话:0546-6881318  
Copyright 2008-2021 必威西汉姆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6029174号-1